睽违4年,备受期待的《流浪地球2》回归大屏幕,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量子计算机……影片中提到的科技名词成为热议话题。
关乎人类文明延续的“数字生命计划”,更是引发诸多联想:“数字生命”是否能够在不远的未来走进现实?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01
什么是“数字生命”
要解答“数字生命”能否成为现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数字生命”。
在电影中,“数字生命计划”支持者主张将人类的记忆、部分意识上传到机器,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获得精神形态的“永生”,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延续。
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复杂得多,影片中丫丫的意识上传后经历了四百多次“迭代”才达到了拥有自我意识的程度。
“迭代”的具体涵义,影片中未进行具体解释。按现阶段来理解,是一种持续学习和自我进化的行为,即通过新的数据、信息或者交互,对模型进行优化,使其能够自主完成主动性的持续训练和学习。
可以说,“数字生命”广义上可以将其看作是物理生命的一个镜像。狭义上,如今出现的数字人、数字分身、数字孪生都可以认为是“数字生命”。它的重点不在于形象和外观,而是智能水平方面的不断迭代和发展。
02
离“数字生命”有多远
现阶段,人工智能距离“数字生命”有多远?
刘慈欣在专访中提到,“数字生命”的实现需依托两大技术,一个是发展极快的信息技术,另外一个是进展较慢的脑科学技术。“数字生命”与人工智能最本质的区别是是否具备自主意识,而人的意识本质上是大脑中神经电化学信号的产物。
去年,Open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在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它会理解上下文,能真正像人一样交流。但这个目前看来最强的AI,背后仍需要人的使用和管理,离产生自主意识还很远。
显然,人工智能距离“自主意识”还比较遥远,目前机器所生成的所有内容都是人类赋予的,无法产生所谓的“自主意识”。因此,数字生命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已经向“数字生命”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03
从“数字生命”到“AI自主决策”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距离产生自主意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AI自主决策”的实现已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
AI自主决策指的是应用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等技术使得人工智能系统具有基于自身数据和算法进行决策的能力,而不需要人类直接介入。这种自主决策涉及到解释、分类、预测、推荐、优化等任务,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和建模来实现。在自主决策过程中,AI系统可以自动调整算法和参数,以适应新的数据和环境,从而更加准确地做出决策。
AI自主决策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智能交通、医疗诊断、金融风险评估、工业自动化等。
以迦百农AI旗下的超集燕子巡航FK710为例,它是一款零售户违规风险智能预警管理系统,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在海量数据深度挖掘基础上建立了精准算法模型,这个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自我学习和自我优化。在基础数据的更新迭代下,能够实现自主预测并持续进行预测结果更新,不断优化预测准确性。
我们相信,随着AI自主决策能力的持续升级和计算机平台的不断迭代,我们离“数字生命”也会更近一步。未来,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既有“意识”,又有“实体”形态的“数字生命体”,并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或左膀右臂。
服务热线:
0591-8320-6602
网址:
www.jiabainong.net
联系电话
18120802657
售后联系
0591-8320-6602
官方邮箱
jbainong@163.com
官方qq
1983441409